據天貓醫藥館人士介紹:“將按照河北省藥監局通知,積極配合停止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業務,其他業務維持正常運營。”
國家食藥監總局官網上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有456家網上藥店,一旦三大平臺不再繼續從事藥品銷售業務,既往的醫藥電商利益格局勢必被打破。
有醫藥行業業內人士對此直言不諱地指出,“第三方不準銷售藥品,導致原有的導流方式失效,以后網絡銷售得靠企業自己,不能指望買流量那么簡單了”。
此次政策調整,或許讓持續推進醫改的互聯網大佬馬云內心五味雜陳,“雖然本次政策調整對包括天貓醫藥館在內的醫藥電商行業帶來影響,但我們看到行業各層面都在探求通過互聯網+醫藥的途徑來推動實現國家倡導的新醫改方案。”天貓醫藥館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即使目前互聯網售藥政策趨緊,但獨立電商企業依然對此保持信心,太安堂(002433.SZ)新任董秘陳保華指出,“因為這種事情出來會把一些份額小的電商企業滅掉”。
監管層內部整頓
5月27日,天貓向入駐天貓醫藥館的眾多商家發送了《關于藥品類目緊急管控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宣布暫停藥品業務。
這則《通知》顯示,天貓方面收到河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通知,要求95095平臺商家(即天貓醫藥館商家)從即日起停止發布銷售藥品類目商品。
目前,獲得“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資格的平臺僅3家:河北慧眼95095平臺、八百方醫藥健康網購商城,以及1號店。上述3家試點平臺,均來頭不小。公開資料顯示,95095平臺現歸屬于阿里巴巴實際控制;八百方成立之后即獲得國家食藥監總局以及廣東省領導視察并指導;而1號店則位于上海,并得到走在改革前列的上海市藥監局支持。
在天貓醫藥館被爆出將暫停藥品業務后,上述另外兩家也成為輿論持續關注的焦點。6月1日,八百方公司已收到相關部門發出的關于暫停第三方藥品零售試點的正式通知,此次暫停對公司影響較小。
八百方官網介紹,與其合作的品牌達400多家,商品超過10萬個,品類范圍覆蓋中西藥品、營養保健、醫療器械、藥妝護理、醫療輔料等領域。
接著,此前一直保持沉默的1號店終于在6月3日對外發布說明稱,已于6月1日收到上海市藥監局轉達的通知,國家食藥監總局要求停止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在接到該正式通知后,1號店立即開展與第三方商家的溝通工作,最快在一周左右停止相關藥品的銷售,其他健康類的業務繼續正常運營”。在國家食藥監總局官網上,并未找到有關整頓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的相關通知。
有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此次通知是由監管層內部發文。據稱,國家食藥監總局以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過期為由,向河北、廣東、上海三所分局定向發送了內部文件,要求三家單位對轄區內的醫藥電商零售平臺進行整頓管理。
國家食藥監總局官網信息顯示,在2013年11月12日、2014年7月7日、2014年7月25日,95095醫藥平臺、八百方公司、紐海電子商務(上海)有限公司(即1號店)分別授予了“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
按照國家食藥監總局官網文件要求,“試點工作為期一年,期中請將試點進展情況定期報告總局,期滿請提交全面總結報告”。如果嚴格按照規定,上述三家平臺企業的試點資格,應該早在去年全部到期才是,可直到現在才由監管層內部發文暫停。
馬云健康產業遇阻
此次零售藥品業務暫停,對天貓醫藥館這家中國最大的藥品零售平臺來說,可謂損失不小,馬云通過互聯網醫藥對醫改的探索遇到阻力。
據了解,天貓醫藥館現有網上藥店的藥品類均為OTC。有數據顯示,天貓醫藥館去年10億元的銷售額中,OTC藥品銷售額為2.8億元,份額為26.60%,但銷售額占比在逐步提升。
因此,如若停止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業務,勢必對天貓醫藥館的收入帶來影響。有業內人士統計,目前入駐天貓醫藥館的大藥房旗艦店有258家,這些均是獲得B2C類牌照的醫藥電商。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醫藥B2C企業都入駐了天貓醫藥館。此次天貓醫藥館暫停藥品銷售業務,對馬云來說,內心可謂五味雜陳,這位互聯網大佬在醫療和醫藥領域一路高歌猛進,孰料不慎“腳踩紅線”。
就拿95095平臺來說,早年這家隸屬于河北慧眼的機構,擁有B2C藥品交易平臺直銷牌照。為了拿到牌照,馬云不惜花重金于2014年1月通過阿里巴巴斥資13億港元入主中信21世紀,并同步簽約協議,以300萬元的總代價購入河北慧眼。
公開資料顯示,河北慧眼的獨資持有人為陳文欣,其同時也是中信21世紀執行董事兼副主席陳曉穎的弟弟。
此外,中信21世紀還擁有電子藥品監管碼的運營權(已移交),之后被更名為阿里健康,即馬云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醫藥健康旗艦附屬公司平臺。上述收購在今年5月被港交所宣布違規。港交所收購委員會裁定,阿里巴巴集團與中信21世紀的一名股東陳文欣之間所訂立的若干協議構成一項特別交易,當中附有不可擴展至全體股東的優惠條件,而這顯然違反了《收購守則》。
然而,鑒于難以對陳文欣所獲得的優惠條件設定確切價值,并考慮到自公布清洗交易以來中信21世紀股份的市價水平,收購委員會指出,在此情況下就阿里巴巴集團為收購中信21世紀的多數權益,而支付的認購價增添的任何額外價值,極不可能會是一個重大數值,因此寬免了相關強制全面要約責任。
對此,天貓醫藥館人士表示,天貓醫藥館業務被叫停,與港交所宣布阿里收購違規一事沒有任何關聯,完全是國家食藥監總局針對整個行業的舉措。
阿里健康強調,其與阿里巴巴在探討其他合作。阿里健康與天貓又達成了一項協議,“討論將目前由天貓運營的一個重大業務部門保健食品╱膳食營養補充食品及傳統滋補營養品業務注入本集團的可能性。”
阿里健康的子公司阿里健康科技(北京)還在4月1日與天貓主體簽訂外包及增值服務等協議,以推動實現天貓醫藥保健電商業務更高的增長。
打破電商利益格局
此次三大平臺突然暫停售藥業務,著實令外界猝不及防。天貓醫藥館相關人士介紹,“根據新的政策變化,我們有信心也有動力,對業務模式作相應調整,通過合法合規的方式,更好地服務合作商家、服務消費者。同時,天貓醫藥館也將繼續與集團的醫療保健業務旗艦阿里健康積極配合、共同探索發展機遇。”
6月2日,1號店回應外界稱,“對于此次的政策性調整,1號店會嚴格按照國家食藥監總局下達的要求,認真貫徹政策思想,仔細落實后續工作”。
與此同時,1號店將隨時關注政策的新進展,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繼續探索新型的業務模式,盡可能滿足顧客所需,為顧客帶來更優質的網購體驗。
八百方則認為,第三方平臺在品類、專業、客觀等方面擁有優勢,當監管規范成熟后,相信肯定會有配套的第三方藥品零售政策”。
根據國家食藥監總局的規定,網上售藥必須獲得兩證:《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以下簡稱《交易證》)和《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以下簡稱《信息證》)。其中,申請《交易證》,向個人消費者零售藥品的,首先應當是實體藥品零售連鎖企業,符合自建網站審批管理規定。
當前,伴隨著互聯網的持續推進,醫藥電商呈現爆發式增長,國內醫藥企業開始大規模進軍電子商務領域,網上藥店、第三方醫藥電子商務平臺數量增長迅速。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國累計有517家企業擁有《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與上年相比增加164家。
從業務形式來看,全國累計有25家平臺具有第三方交易服務平臺交易證照(國A證),比上年增加9家;106家企業擁有批發交易類B2B證書(B證),新增33家;386家企業擁有網上零售類B2C證書(C證),新增122家。
此次三家平臺宣布暫停零售藥品業務,讓醫藥電商企業猝不及防,而一旦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被全部叫停,意味著平臺企業對藥品只能展示,不能銷售。
有醫藥電商內部人士對此指出,“這意味著他們只能通過為其他電商導流量的方式進行利潤分成,無法實現真正的平臺化銷售”。
實際上,擁有上述證件的絕大多數都是自建網站,流量小、產品不全,此次暫停第三方售藥零售平臺,相當于拆除了這些持證企業的入駐平臺,未來如果要賣藥,還得靠自身。
但是醫藥企業,如何引入流量,并建立公信力,成為其困擾自身的老大難問題。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和市場化培育,中國的醫藥電商銷售規模達到空前井噴狀態。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商務部直報系統醫藥電商銷售總額達476億元,其中B2B市場規模達444億元、占醫藥電商銷售總額的93.3%,B2C市場規模達32億元,占醫藥電商銷售總額的6.7%,訂單總數超4000萬。
在市場蛋糕持續擴大的同時,國內醫藥上市公司紛紛布局醫藥電商領域。不完全統計,在今年一季度天貓醫藥館的銷售TOP30銷售榜單中,就有8家上市公司。
截至目前,藥品流通行業上市公司總數達到20家,2015年營業收入總額為5570億元,同比增長14.1%,凈利潤總額為152億元,同比增長19.1%。
“第三方不準銷售藥品了,原有的導流方式失效了,企業還是得建立自己的渠道更靠譜。”有醫藥業內人士指出。
發力終端將成方向
在醫藥電商零售平臺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的同時,入駐這些平臺的企業,也紛紛找活路。
以在天貓醫藥館上穩居銷售排名第一位的廣東康愛多連鎖藥店有限公司(下稱“康愛多”)為例來分析,目前醫藥電商領域依然處于培育階段。
康愛多背后是上市公司太安堂,后者在2014年9月以3.5億元的價格收購康愛多100%股權。不久前公布的太安堂年報顯示,2015年康愛多實現營收達7.50億元。
然而規模的增長,并未給康愛多帶來更多利潤,相反其一直處于賠本賺吆喝的狀態。
2015年,康愛多凈利潤虧損2687.66萬元,其銷售費用激增 125.67%,達到2.96億元,“銷售費用本報告期較2014年同期增加1.65億元,增長125.67%,主要是由于公司銷售推廣費、營銷人員工資、康愛多電商平臺扣費及快遞費等增加所致”。
以康愛多為例的電商平臺企業均面臨一個嚴峻的現實困境,在銷售增長的同時,如何保持較高利潤依然任重道遠。在業內人士看來,網站建設、運營推廣、物流倉儲、藥師咨詢等管理成本都大幅侵蝕了醫藥電商的實際利潤。
對于此次零售平臺政策調整給康愛多帶來的影響,太安堂董秘陳保華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我們來說,可能偏利好多點,因為這種事情出來,會把一些份額小的電商企業滅掉”。
陳保華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長期趨勢來看,國家對(互聯網售藥)肯定是要放開的,公司也是通過線上的引流導購,如果真正要成交,可以放在線下成交,這是符合國家規定的。
“但是沒有實體藥店的,無法在背后作支撐,可能就沒法操作了。如果國家徹底要求不能網上賣了,那你就不能成交了。”陳保華指出,未來醫藥電商行業將會面臨洗牌,不是誰都能做,看誰能堅持下去,“我們過段時間有一個思路,會相應公告的。”
此次政策調整,對零售平臺企業八百方來說,或許影響沒那么大,因為其早已結合布局線下實體店。
“公司的藥品銷售大部分是通過線下交易完成。”來自八百方的人士稱,其已先后與超過600個品牌藥店合作,合作藥店品牌的門店數超過1萬家,線下完成的訂單占有很大的比例。
此外,八百方已布局“正字號”藥店項目并已有試點成效。上述人士指出,經過長期的經營發現,藥品跟其他商品不一樣,用戶關心的主要是“正品”“對癥”等專業服務,這些服務是需要線上線下結合的,所以八百方推出“正字號藥店”計劃。
八百方將實體藥店作為發展方向,“我們為藥店提供包括品牌營銷、信息化系統、采購平臺等資源,合作的實體藥店則為八百方的會員提供專業的健康服務”。
“線下的藥店將彌補純粹的線上渠道不能完全實現的功能,讓用戶得到更充足的用藥指導、健康咨詢、健康管理等服務,促使藥店由銷售終端向健康生活服務終端轉變。”八百方董事長張小兵說。
下一篇:最后一頁